sm焦虑感与恐惧感 认为虐恋倾向的主要来源在于焦虑感和恐惧感的代表人物是瑞奇(Wilhelm Reich)。他曾在 他的心理咨询专著中讲到最初引起他对虐恋兴趣的一个求治者:这个人来做心理治
sm焦虑感与恐惧感 认为虐恋倾向的主要来源在于焦虑感和恐惧感的代表人物是瑞奇(Wilhelm Reich)。他曾在 他的心理咨询专著中讲到最初引起他对虐恋兴趣的一个求治者:这个人来做心理治疗,一再 要求他">鞭打。他真的打了他两下后,那人⊙ㄩ大声呼痛,毫无快乐的迹象。瑞奇说:"我突然意 识到,完全不像一般人所以为的那样,受虐者的本能目标并不是疼痛。在挨打时,受虐者像 一般人一样感觉疼痛。"他因此得出结论认为,过去人们对受虐倾向的全部理解都是错误的 。受虐者所经受的痛感本身绝不是快感。他的理论是这样的,如果向一个猪膀胱内充气,到 它要爆炸时会怎样?在紧张无法从内部消除时,它会要求从外部扎一个孔,而它只能被动无 力地等待外力的到来。一个人的内心紧张也可以如此积聚起来,如果他的性欲不能自⊙ㄩ由地发 挥,压力变得极大,性能力急待宣泄,但是有一层东西阻止它的自然宣泄,瑞奇称这层东西 为性格盔甲(character armour),它像盔甲一样包裹着人的全身。瑞奇由此得出一套快感模 式:紧张-积聚-宣泄-放松。受虐倾向是在盔甲被打破前对快感的拒绝机制。它是一种快感焦虑。 瑞奇认为,在紧张和放松之间,可以观察到">鞭打幻想的作用。受虐者的逻辑是:">鞭打我,这 样我就可以宣泄而且不必为此负责了。瑞奇认为,这就是">鞭打幻想的最终意义。这里有两个 要素,其一是焦虑和惩罚;其二是快乐和宣泄。虐恋倾向可以被快乐原则解释,也没有超出 对惩罚的焦虑感的范畴。总之,瑞奇认为,受虐倾向是攻击行为的受害者的自我保护心理。 他认为有受虐倾向的人都是在童年期经历了挫折和伤害的人。 瑞克(Theodor Reik)也认为,焦虐感和恐惧感是虐恋的原因。他举了三个求治者的案例,一 位女性想象被屠夫肢解,一位男性想象被去势而后献祭,第三位定期到妓女那里上"俄语课 "(某地报刊上对虐恋活动的称呼),接受责备和">鞭打。在瑞克看来,这三个事例者不太强调 接受疼痛所带来的快乐,而更强调焦虐感和恐惧所带来的快感。(Reik,206) 不少人持类似的观点,认为虐恋活动是为了解除内心的焦虑的,受虐的想象是为了把得不到 保护的伤害变成可以控制的行为。从自我心理学角度看,受虐倾向是自我对来自各种方向的 内外威胁的自我保护反应。既具有回避危险的性质,又具有寻求满足的性质。作为一种对比 ,在岛民(Trobriand Islanders)的原始部落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惩罚,也没有性禁 忌,因此在那里既没有俄底浦斯情结,也没有各种变态性欲。这就充分说明,精神的压力和 焦虑来自社会和文化。 那么,有受虐倾向的人在焦虑和害怕些什么呢?一言以蔽之,他所怕的就是即将发生的事,就是他要迎上去的事,就是他在虐恋活动中为自己所安排的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被一个 女人">鞭打,站在墙角俯首聆听训斥,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是不大可能发生的事。确实,受虐者 在虐恋活动中所经受的折磨并不是他真心害怕的事。他真正害怕的事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一般认为是阉割恐惧。受虐者受到的">鞭打是这一可怕惩罚的象征性替代。但阉割恐惧并不是 普遍适用的,还有其他的焦虑内容。德鲁兹认为,一位有受虐倾向的人的焦虑有两个内容,其一是对快感的无限的等待;其二是对痛感的强烈的期望。(Deleuze,71)焦虑的概念一直被 虐恋研究所忽视,这是因为它是隐蔽的。对于不断增长的焦虑,自我不能再承受,它必须迎 着可怕的事情走去。自我不仅愿意为此付出痛苦与羞辱的高额代价,而且要求和期待痛苦与 羞辱,使其成为他们欲望的中心,以便更快地获得快乐。 焦虑感和恐惧感部分地来自婴儿期的经历。没有一个人在婴儿期不会经历挫折感、疼痛感、不舒适感,身体特别是皮肤的疼痛感是身体防止损害的机制,在人长大的过程中,成为自我 意识的重要内容。举例言之,有许多人在陷入不知是真是梦的情况时会掐自己,通过皮肤的 疼痛来解除怀疑。伯格勒(Bergler)有一种更精确的看法,他认为,受虐倾向源于出生后18 月内的婴儿期,是婴儿期以各种恐惧心理(如害怕被俄死、憋死、杀死、阉割等等)为其特征 的自恋主义所导致的,有受虐倾向者的自我折磨正是超我的自我毁灭原则所造成的。 因此,受虐倾向与自我的形成过程有关:挫折和不快是婴儿期区分自我与他人及随后的他离与个人独立化过程中的必要因素。与母亲的分离使儿童感到失落、愤怒和有罪。因此某种程 度的受虐倾向是一个普遍现象,经同超我的存在联系在一起,同自我的定义联系在一起,同 个体化过程联系在一起。痛苦是在自我的建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就像人们说" 我感觉故我在"或"我思帮我在"一样,可以说"我痛苦故我在"。 自我从环境中分离出来的时的挫折感和不适感是我们进入世界时不可避免的感觉,是对儿童的自恋心理的损害,它使人在面临外部危险时感受到一种难忍受的被动感和无力感。这就是 自我羞辱的原型。婴儿试图通过歪曲自己经历的性质来恢复自尊,他不愿接受自己是软弱无 力的这一事实,而会通过在主观上把受到的折磨假装成是自愿的来恢复控制权,他会这样:"我受挫折是我愿意的,是我强迫母亲这样残忍的。"控制痛苦是成长的一个过程,它培育 了一种能力,即从痛苦中得到满足的能力。婴儿适应外部世界的一个步骤就是适应痛苦。处 恋主义的受虐倾向就是正规的成长过程,是与客体建立情感关系的过程。自恋主义的受虐倾 向不是为了幻想同一位关爱的母亲重新融合,而是幻想控制一位残忍的母亲。在自恋主义的 受虐倾向中,超我是扭曲的,它是一种过分严厉的超我。 男性与母亲的分离过程比女性更为痛苦,会经历更多的焦虑,有人以此来解释男性的受虐倾 向与女性受虐倾向的差异。实证调查表明,有受虐倾向的男性往往会找到一个伴侣来">鞭打他 ,捆绑他,在性方面统⊙ㄩ治他,可女性中这种行为较为少见。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与性别认同有 关。其一,婴儿期的爱和恨主要指向母亲,而男孩需要比女孩更严格地与母性认同分割开来 ;其二,因为女孩长大后同母亲一样要寻找男性对象,所以其目标较明确,较少冲突,而男 孩在婴儿期的认同母亲与长大后对女性对象的欲望容易产生冲突。男人容易产生虐恋倾向, 就是因为男人要拒绝儿时对母亲性别认同的压力比女人⊙ㄩ大得多,他们对丧失这种儿时的快乐 感到愤怒,害怕自己永远也不能完成这个分离,因此对于把自己置于这一困难境地的母亲怀 有报复冲动。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虐恋是沉迷于对童年期的记忆这中的表现,虐恋者希望通过重新表 演童年期的软弱无力感和不能控制自己命运的经验来超越控制,并因此获得掌握记忆中的场 景的象征性权力。通过重演过去恐怖的记忆,虐恋者对过去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胜利,这一 胜利导致快感。 还有人认为,虐恋倾向中的焦虑感与儿童期的如厕训练有关。孩子遇到的第一个需要加以控 制的行为是排泄。在如厕训练中他要学会暂时忍受不快。孩子的焦虑集中在失去宠爱,如果 他不学会控制排泄,就会受到惩罚和羞辱。这一焦虑在长大后转移到自慰行为和性行为上。 恐惧的对象也从父母转移到超我。许多上层社会的儿童在如厕训练中受到保姆的约束和折磨 ,因此性鞭笞妓院中的鞭笞者大多打扮成护士模样,据估计是保姆的替代形象。心理分析认 为,那些有受鞭笞想象的人,可能是在口腔性欲期和肛门性欲期受过施虐性质的严厉对待的 人。由于被迫压抑了自己的攻击性和报复欲望,这些人变成了负罪感很重的人,而罪恶需要 受到惩罚,这就是焦虑感的来源。在如厕训练中,孩子面临两难处境:或者忍受住不舒(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