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捆绑者吧 主页 KB文章 查看内容

满族民间萨满祭祀

2012-10-28 13:4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72| 评论: 0

清代至年间,由于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传统习俗和生活习俗的影响,满族民间萨满祭祀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程式。从清代中期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的多种文献记载中可以得知,以

  

  清代至年间,由于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传统习俗和生活习俗的影响,满族民间萨满祭祀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程式。从清代中期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的多种文献记载中可以得知,以家祭为主的满洲八旗的祭神礼仪,在关内外的满族聚居地区已经作为一种得到广泛认同的民族风俗流行并被加以记录。

  (一)、住宅内的祭祀场所及设施。

  萨满祭祀作为满族人的一种普遍,已经体现到其生活的许多方面。其中最为突出者,是对满族传统民居样式帮室内外设施的影响。其主要表现是院内所立的祭竿和室内西墙上的祭神神位。

  索罗竿为满族祭天所用之物,故旧时八旗满洲人家庭多于院内立此为固定标志。如《沈故》所云:“满洲旗人门内皆树竿,长丈余,顶冠锡盘”。又《志稿》记“院之东隅立竿一,高数丈,名曰索莫吉竿,又曰祖竿,上悬锡斗,贫者用木斗。祭时实猪豕尾、豕胆暨小米于斗。竿首尖锐,以豕项骨横贯之”。或记满洲人祭天云:“又立七尺七寸或九尺三寸高细木于院内之南隅,置斗其上,形如浅碗,名曰祭竿。祭之次日献牲于竿前,谓之祭天。以猪肠及肝、肺生置其中,用以饲鸟。又以猪之喉骨贯于竿梢,再祭时则以新易旧”。按制此竿均立于院内东南隅正对“口袋房”式满族传统住宅屋门之处。下为高近二尺、约一尺见方的石座上,满族民间俗称“竿座”,相传来源于先祖(或说努尔哈赤)在狩猎做饭时所用“支锅石”。石座中心凿圆洞,木竿即安插其内,旁以木柱固定。竿长逾丈,选用笔直松、杉等木树干,顶端渐锐,安置锡斗或木斗于近顶处。旧时比较传统的满族宅院中,尚于大门与正房间建“院心影壁”一座,高约两米、宽一米多至三米不等,或以砖砌,或以木板为之。此墙在平时为正室前之遮藏,在祭天换索罗竿时,要将所换之竿倚于影壁南侧,祭拜等仪式亦须在影壁东北举行。因与本民族从原始时代即已有之的祭天习俗有直接关系,所以索罗竿被视为满族院落中重要标志物之一。直至近数十年,虽然祭天仪式已废置多时,但在一些满族人家的老宅院里,仍保留着当年的神竿石座。

  旧时满族住宅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按萨满教所的神位其必安设于正房室内西墙中部。一般有一块或两块木板平置墙上,俗称“神板”或“祖板”,木制“祖匣”(内贮家谱、祭祀用具等)置于板上。西墙中心的部位,则安设木制的三角形“扬手架”,为祭祀时挂神幔之用。与此神位的安放方位相适应,其下的西炕(即万字炕中连接南北炕的窄炕),专用作摆放祭器供品,不得随意放置杂物或坐卧踩踏。旧时东北地区方志中有很多相关记载。如《呼兰府志》记:“满洲祖板庋正室西墙。其下设炕,有丧服者不得坐,食犬肉、及服犬皮毛者不得坐”。《龙城旧闻》记:“满洲祠祖先在正室西墙,墙支木板名祖板,上奉祖匣,供香碟一,无他陈设”。《扶余县一般状况》记:“满人最重祭祀。无论,皆于西屋之西上方(原注:满人以西为上)设一横板,俗称祖板,上置大小长方木匣两个,一贮宣纸折成之牌位(实为家谱引者注),一盛以三色绸条制成之佛像(实为子孙绳,或称妈妈引者注)。名目颇多。非仅本族祖先。名曰家祭,无异国祭(原注:盖满人祭仪多本清初朝廷制度,凡国所祭者,家也祭之)”。以后,有很多家庭不再设家祭神位,则于西炕摆设盛装粮食、衣物的木箱,上置供佛器具或其他摆设。即如所记“地多铺砖,其近山墙一端中置桌椅,上陈钟瓶壶碗之类。桌椅之后为箱柜,上设神主、佛龛以及五供之器”。这种东北地区旧式住宅中的陈设习俗,显然与满族传统居室作为家祭场所的使用习惯衍化而来。

  以下所叙述的满族萨满家祭,即是在具有这种特色的建筑中举行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过中外从事满族文化研究的学者的多方发掘和调查,在今省、省东部的一些满族聚居地区,发现很多家族仍然保留着清代流传下来的本家族祭祀仪轨和祝词,民间称之为“神本”。其中一部分是以满文书写或用汉字记录满语读音,成为现代研究满族传统祭祀的十分珍贵的文献。

  由于发现这些“神本”的地区,大都是距较近的山区或半山区,自然生态和生产生活习俗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满族(女真族)早期的,因此其所记录的祭仪和神词能够更好地体现其原生态特色。更为可贵的是,个别家族当年学习过祭满的老人在调查的当时尚健在,并可以参照“神本”的记录,完整地再现昔日的祭祀场面,为了解和研究活态的素材。以下即依据这些“神本”和有关学者的现场调查记录,对这类更为古朴的满族祭祀形式作以扼要叙述。

  、跳家神

  按照传统,这类满族萨满祭祀由跳家神、放大神、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祭与前文所述一般祭祀类型中的“立竿祭天”比较近似。这里只介绍其跳家神和放大神的情况。

  “跳家神”虽与《祭神典礼》中的朝祭、夕祭有类似之处,但所供神祗和相关具体仪式有许多差异。总体观察,这种民间的“跳家神”,祭祀本家族祖先神的色彩相当浓厚。尽管多数家族的祭祀对象中,也包括佛、,但在祭仪和祝词中基本不涉及与之相关的内容。这与我们在前文提到的坤宁宫祭祀虽摆放佛、、关帝神像,但祭文中却无涉及很相似。民间“跳家神”必须摆放(悬挂)“家神案子”作为有形象的主要受祭对象,而其中地位最高的,就是被称为“神祖”的“超哈占爷”。“超哈”或写作“撮哈”满语为“军兵”或“武”,“占”应是满语“额真”(汉译“主”)的简化,“爷”则直接借自汉语,这清代满族人对有身份地位男子的称称谓。如“王爷”、“贝勒爷”之类。如此,则“超哈占爷”可意译为“武神”“战神”或“众军之主”,与坤宁宫祭词中的“三军之帅”等同。

  在被调查的地区满族萨满中,直接称“超哈占爷”神为“白山主”或“白山总兵”。当地保存下来的“超哈占爷”神像有两类:一类是雕工比较粗犷的木制尖顶神偶,另有尼贞布库、巴那额真二神偶为随从。另一类为彩色画像,其产生年代明显要晚于木制神偶,虽然人们仍称之为“白山主”,但有的画中形象已是骑红马、戴官帽,插花翎,身着饰有团龙的黄马褂,并有侍从前引后护(亦应为前述之尼贞布库、巴那额真)。所画神像与清朝贵族官员装束接近,同昔日驰骋山林的狩猎部族所供神灵的形象产生较大差别,甚至已有人将这位满族古神与清朝开国“老汗王”努尔哈赤混为一谈了。

  从跳家神的一些祝词中可知与“超哈占爷”同祭的诸神灵,也可探寻到此类祭仪的演变。跳家神的第一个程序是“佛多密”(满语“唱颂”),相当于全过程中的“序篇”。很多氏族在这部分祝词中都都列出此项祭典所供诸神的名称。

  如省永吉县乌拉街满族乡韩屯村满族肇氏《佛多密神词》中云:“天之贝子、大神贝子、佛之尊王、撮哈占爷,诸住神灵俱闻之,各位贝子请悉听”;同在一个乡的高屯乡满族镶白旗高氏《正神谱神词》云:“敬祈、佛、、额真师傅、天宫贝子、撮哈占爷,诸位神祗”。

  上述两则祭词中基本可以代表当地满族民间“跳家神”所祀诸神的类别。即、佛及、大神、撮哈占爷。其中大神是已故萨满中修成列入诸神者,详见下文所述。佛多密之后的仪节,包括准备糕、饼等供品时的“跳饽饽神”;以及向神献牲(多为猪)时的“跳肉神”;与坤宁宫夕祭相类的“背灯祭”,以为家中儿童祈福为主的“换索”,以驱病禳灾、阖家安康为内容的“烧太平香”等等。其间所祭诸神,许多都与清宫朝祭、夕祭相同或相近,如阿浑年锡、呼拉拉贝子、纳尔浑轩初、佛立佛多鄂莫西妈妈、北斗七星、蒙古神灵等。如以种类致划分,应属、农神、生育神、部落神等,在观念上多属“诸神”之列,已见宫廷祭祀一节中讨论。

  这类满族民间祭祀中的“放大神”,是其保留原始形态最丰富的部分。有时也与“家祭”相对而称之为“野祭”。概而言之,就是氏族萨满对(地区满族称为“老白山”)诸神群体的祭祀,其主要对象包括:

  大神:分为两类,一是“太爷”,即祭祀氏族的祖先神;二是“蛮尼”即木刻神偶或神偶所代表的其他诸神。

  野神:以动物神为主,如雕神、水獭神、豹神等。从相关祭典或祭词看,其并非全是某氏族的图腾神,而更多地倾向于此种动物中具有者。

  “放大神”的仪式与平时的家祭有很大差异。其比较突出的特点之一,是除主祭萨满外,还要有与之配合的“二神”(满语称之为“栽力”)一问一答,彼此呼应,边唱边舞。基本顺序是:首先接神下山(即),称为“请神”,其次是“放神”,即所请之神附于主祭萨满之身,与“栽力”对答。最后是“送神”,在对所请之神进行一番赞颂、后,送此神归,主祭萨满亦随之苏醒复原。如此每次请、祭、送一位“大神”为一个单元(民间称为“一铺”)。每次祭祀所请神之数量,依期家族的能力及祭典的意义而不同,但一般都在十几铺以上,多者有达五六十铺者(含“野神”在内)。至于祭“野神”时,因其属动物类,故在放神阶段神所附体的萨满既不唱也不说,而是通过其摹仿该神体态和动作特征的舞蹈,来体现是代表哪一种动物神,再由在旁配合的“栽力”根据其表演以唱词介绍其为某神,并唱出相应祝词,引领众族人行礼祭拜。

  与跳家神一样,放大神同样要摆放(悬挂)神案,民间称为“大神案子”。至时将平日收藏在“神匣”中绘有“大神”的布画和木、皮神偶(蛮尼)请出,按序布置于神堂西墙(炕)。“大神”画像所绘的是本家族已故祖先(萨满)中,“修成”入居住成神者,有时还配以文字,标示出历代祖先的辈份和名讳。画面背景仍然是由山峰楼阁、奇花瑞兽等构成的仙境。与祭家神相比,这种大神案子所供的神数量要多一些。至于“蛮尼”的数量和种类,则依各氏族的习惯而有一定差别。

  放大神的各项主要仪式都有神歌(祝词)。大致是在正式“请神”之前,先由萨满、栽力装束完毕后,先边击神鼓边抽神案上摆放的诸神灵依次唱赞颂之词,此谓之“排神”。然后即是请神至送神的主要程序,其中在“神”被请进神堂后,按例有“领牲”、“摆件”等供献祭猪的仪式,祝词也比较集中。到最后一铺的“送神”完成,祝词才会终结,待族长(满语称“穆昆达”或“哈拉达”)主持族人供品祭器后,全部祭典结束。

  以下列举一些“放大神”过程中的祝词,以进一步了解此类祭祀中的原生态因素。

  居住在省九台市胡家乡小韩村的满族正黄旗石克特里氏(以下简称“石氏”)放大神“排神神词”对所涉及的部分神的赞词为:

  撮哈占爷:

  所居之,山势绵峦,越过九峰八脊七脉,四百余年自河而下者,神祖祖爷是也。红脸的撮哈占爷,骑的是匹火龙驹,统帅巴图鲁,能征善占光彩照人。四十名强汉骑大马,二十名勇士步下行,自尼什哈河而降,尼真布库蛮尼、巴那额真蛮尼,皓齿白发,行于,住在山上的楼阁中,宏大的楼阁,建筑在高高的金子般的山峰上。从银河般的松花江下来。

  七位神祖:即七辈“太爷”,都是本氏族萨满的祖先中“得道成神”者,都有具体人名及生年属相,实际上也是氏族的祖先神。

  头位太爷神舒崇阿,率领围日月相转的大蛮尼神,手持大铜镜,自辉发河下来,把胡雅奇巴雅喇分为三支,居,住在三个山峰的泉水旁,金楼银阁,来自辉发河。

  二位太爷师傅,是属虎的玛法神,自色勒河而来,色楞泰蛮尼神,手持铁鞭,巴克他蛮尼神,手执滴达枪,行在,住在阿兰奇峰,从那彦河而来。

  三位太爷师傅,承继舒崇阿祖爷。扎克他蛮尼神,手持双刀,胡闫蛮尼神,手持钢叉,居,自天而降,落在亭上,自色勒河而来。

  四位太爷师傅,号称奇卓神,住在河岸。查罕布库蛮尼,手握铁棒,多霍落蛮尼,手持三股叉,居,自松花江而来。

  五位太爷师傅,号称勇健神,居五层峰。西勒奇蛮尼,居,从东江而来。

  六位太爷师傅,佛库车,越过色勒利峰,萨拉布库蛮尼,手持金戈,居。

  七位太爷属牛,舒拉水之灵魂,众人皆听之。居峰之上,是为七位太爷。

  动物神(野神):

  上,有大飞虎神、鸟神、大雕,展开巨大翅膀在天上翱翔,使日月都暗淡无光。安春鹰神从峰而降,还有水鸟神,住在东边的山峰上。还有白鸟神,舒禄蛮尼与茺野鸟神,脊令鸟相迎,自而降。金炼火龙神,居住在峰顶,降于拉林河,飞虎神,费珠马法迎请,居九峰金壑,还有母卧虎神,公虎神,离花虎神,大黑虎神,金虎神相迎请,居于,自岩岭而下。八十位豺神,九十位狼神迎请,居,自银壑而降。前来迎请的还有黑熊神、豹神。越过,到了尼西哈河岸。

  以上是在“放大神”开始时依次赞颂所请诸神的神词。至具体的“请”或“放”某一位神时,有的也要说明其来源。如石氏向屋内请神的“领神神词”:

  诸凡蛮尼神等,手持器物,居。从山巅下来,从山林、楼阁、河流降下,由白天到黑夜。择定吉日,石姓人家来求。七星斗下,高桌摆供。点燃一柱香,将香火呈与萨满额真。额真去请神,逢凶化吉,诸神咸臻。小栽力引,请神入正门。上好门枢,落下门板。过堂屋,主人好生献供。列举情实,高声。取出各种供物,翻转抛掷祈神尚食。

  此为具有群体性者,对某一位神,则专有祝词。如请按巴蛮尼(大蛮尼)神神词:

  是什么原因,为谁家之事,在此时请神?居住在山峰上,由高高的天上,在日月间盘旋的,按巴蛮尼、善佛等。手持大铜镜,两手明晃晃,头戴双鸟神帽,犹如凤凰美丽,又像展翅飞翔。按巴蛮尼神,手执两介大铜镜,飞速舞动着,仿佛两位神灵,沿松花江而。

  又如玛克鸡蛮尼(舞蹈神):

  在白山第九层山峰上,银楼中的玛克鸡蛮尼,经过了讷音河,跳动着舞蹈了,进来了。玛克鸡蛮尼善佛,手提着神铃,光亮如铜镜,摇晃着戏耍着金色神铃,诵唱着神歌进来了。头戴神帽,飘带飞扬,围观人拍手称赞,齐颂玛克鸡蛮尼的动人舞蹈。

  再如本氏放鹰神的神词:

  居于,自青天而降。第一峰有座金楼阁,第二峰有座银楼阁,第三峰有座铁楼阁。三层峰九重楼,檀香木三度粗,枝繁叶茂。不享金巢,不栖银穴,向松柏、瓯李飞来。安邱拉鹰神呵,石首金喙,银鼻铜脖,铁冠锡腰。翅蔽天地,尾掩星月,皂青一体,羽毛丰满,出自大国,名扬雕群,万年得道,千年。石姓要求,七星斗下,点燃一柱香。

  诸如此类由请来受祭的神,在石氏神本中有数十位,而且大部分都在祝词中描述出其来源、居所、形态、习性、等,再辅之以萨满在此神“附体”时的各种动作,赋予这些神灵生动而又人性化的形象,显示出其强烈的个性。除以上所举者外,又如:

  巴图鲁蛮尼:原是老祖爷护军,手执一杆钢叉,头戴神帽,彩带飘飘。

  多伙洛蛮尼:因害病而残疾,手拄三股钢叉,只腿蹦着前行

  查憨布库蛮尼:易于之神,手执铁郎头,双手抡打着

  黑熊神:毛绒绒,青嘴尖尖,脚腿肥大,如有百绳

  豹神:善于玩耍,技巧高超,口含红火炭,四处飞火花,火红色,如同大火球

  雕神:石头脑袋,金嘴银鼻子,那铜脖子啊,仿佛车轮一般,皂青花色羽毛,时而抖动,展翅遮天盖地,翘尾触动星星月亮

  以这些活灵活现的描述说明,与清宫萨满祭典中只有神灵之名,而无其具体形态,甚至连满语神名含意都不能完全知晓的情形相比,保留在民间祭祀中的诸神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成为易于认知并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载体。

  从满族民间的保留的祭神祝词、神案画和相关的传说中,人们还可以发现,他们所的诸神并非简单杂乱的组合,而是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在这座“之山”上。比如从石姓神本中,可以看出是将分为九层山峰,其上又有九层天,所请的分别居住在某一层山峰上的楼阁或某层天之中。比如:

  巴图鲁蛮尼:居住在第九层峰顶石砬子上金楼中;

  胡牙乞蛮尼:居住在第九层石砬上第三层楼阁中;

  玛克鸡蛮尼:居住在第九层山峰上银楼中;

  朱录蛮尼:居住在第五层山峰上金色的楼中;

  尼贞布库、巴那额真:居住在第一层山峰上金楼中;

  查罕布库蛮尼:居住在第三层山峰石砬子上的金楼中;

  阿立蛮尼:居住在第九山峰产金楼,第六山梁的银阁中;

  沙勒布库蛮尼:居住在第三层山峰上的金楼银阁中;

  金舌鸟神、银舌鸟神;是从第五层山峰金楼中第三层云霄里的。

  八尺蟒神、九尺蛇神;居住在第九层山峰石砬子银沟里;

  鹰神:居住在第二座山峰第一层峰顶第三层铁楼上的金楼银阁中;

  旷野鸟神、白鸟神:居住在第九座山峰上的金楼银阁中;

  白水鸟神:居住在第九层山峰金楼中的第三温泉;

  金炼火龙神;居住在第五层峰顶九层楼内的银阁中。

  按照这种记述,在满族人的传统中,不仅是一处秀丽雄伟的自然景观和他们获取衣食和来源,而且是他们生活的栖居的既神圣又神秘的世界。虽然由于年代久远和生活的变化,人们已经难以得知这个之国的详细构成状况,但从现有资料中也足以反映人们对其所怀有的和向往之情。(责任编辑:admin)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