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牦牛毛是妇女们的拿手好戏 5月27日,夹金山,阳光灿烂,远山之巅,白雪皑皑,牧场之边,高山杜鹃开得漫山遍野,像一团一团跳动的火焰。 海拔2500多米的牧场上,“呀喝!”的呼
剪牦牛毛是妇女们的拿手好戏 5月27日,夹金山,阳光灿烂,远山之巅,白雪皑皑,牧场之边,高山杜鹃开得漫山遍野,像一团一团跳动的火焰。 海拔2500多米的牧场上,“呀喝!”的呼哨声响彻山间。石块垒砌起来的牛栏里,藏族汉子和牦牛的角力扬起漫天尘土。 这里是宝兴县硗碛藏族乡泽根村的一道牛场。 给牦牛剪毛,是夹金山牛仔一年一度的重大活动之一。 这是一个节日,也是一场。 身体和身体碰撞,和野性融会,牛仔们和牦牛即将一起上演一出盛大的高山舞会。 这是一场充满野性的角逐。 牧场上沙尘飞扬,山谷间蹄声动地,在豪爽汉子和健壮牦牛之间,究竟谁会胜利? 这个五月,加入剪牦牛毛的行列。和牛仔一起沐浴汗水,体会力量和勇气的竞技。听牧民纵情呐喊,看群山间豪情四溢。 野性牧场 给牦牛过节 5月27日上午9点,泽根村一道牛场,就是离村子最近的一个牧场,从村子沿省道210线坐车到头道桥,然后爬山一个小时就到了。 牧场里猪马牛羊漫步其间,周围的树林中大朵大朵的白色和红色杜鹃花开得耀眼。在绿草茵茵的牧场中间,一个用石头垒砌的牛栏外,聚集了50多名牧民。这些嘉绒藏族牧民说,今天是个“大日子”:要给长期在高山之巅辛苦了大半年的牦牛们过过节,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愉快的Party。 剪牦牛毛是对这个的总称,其实,一年一度的活动内容丰富,节目单很长:剪毛、打预防针、喂盐巴、喂猪膘油、给自己的牛做记号。目的只有一个,让牦牛健康成长,长得更大更肥,为主人带来多多的票子。 牛栏里挤满了140多头牦牛。 以往,剪牛毛开始前会举行一个祈福仪式。乡亲们会请人诵经,点些蜡烛,烧些黄纸,然后用松柏枝条在牛群里洒水,寄托活动平安。今天,由于剪毛场地离村庄较远,牛仔们没有举行仪式。 村主任石来“开工!” 行动开始。 看到有人进入,牛群开始后退。年轻力壮的公牛站在前面,后面是妇孺老弱。牦牛们犄角向外,排成了半圆形的“牦牛阵”。在牧场的半野生状态下,这种阵势是牦牛抵御野兽的本能反应。 “要先将牛犊集中,打疫苗,做记号。”负责给牛打疫苗的老牧民常青说道。牦牛群在周围大山上放牧,有几个牦牛仔是最近几天才生的,这些新生牛犊还没有标记,也没有打过疫苗。 牛圈那头,高个子牛仔扎尔吉已经提起了一只牛犊,抱在怀里向常青走来。这位44岁的老牧民拿起注射器,开始了工作。 早在两天前,常青和其他牧民便已经开始为今天忙活。 5月25日,常青起了个大早,会合了扎尔吉和另外四位牛仔后,便开始向“五道牛场”进发。在剪牦牛毛之前,他们要将放牧在大山上的牛群赶到一道牛场。 “五道牛场”位于宝兴和阿坝州汶川两县之间,那里海拔4400多米,是头道桥沟河谷五个牧场里最高的。从头道桥沟开始爬山,这些牧场依山分布,在海拔2000多米到4000多米的高差上,形成了一个垂直牧场带。根据各自习性,数以千计的马、黄牛、猪、山羊和牦牛野放其间。 25日下午三点,出发后五个小时,六名牛仔到达五道牛场。这段距离全是上坡,最陡峭的地方斜坡可达70多度。同样的时间,普通人只能走到二道牛场。牛场上了上千头牦牛。牛仔们必须先把它们集中。他们分散开来,呈新月形将大群牦牛包围,然后吆喝着将牛群赶到一起。 “赶牛用了小半天时间。当天晚上,我们就住在牧场上。”常青将最后一只牛犊放进小牛圈,小牛圏和牛群仅一墙之隔,也是用石头垒砌的。二十多头牛犊被集中在这里,等着他们的主人来认领。 云雾里走出的牧牛人 27日中午11点,密集的蹄声一阵紧似一阵。滚滚沙尘里,牛仔们兵分几,不断突入牛群,追赶牦牛。 村主任石来人不强壮,但是身手敏捷,看得出来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牛仔。他在牛群里奔跑如飞,三两下就追上一头牦牛,并抓住了牛头,“我来帮把手!”相持间,有同伴飞身上前,抓住牛尾巴往一边拽,终于将这头重约150公斤的牦牛掀翻。另外一个牛仔立即拿来麻绳,将牦牛四马串蹄捆得结结实实,牦牛两角触地,两眼对天,失去了威风。 旁边穿戴着民族服装的藏族妇女,此时从花腰带上抽出大剪刀开始给牛剪毛。舞会虽然是牛仔的Party,但主人却少不了她们。 牛的主人就开始忙活了,拿着麻袋收集牛毛,照顾自己的牛儿。牛仔们说,一只三四岁大的牦牛能产毛两到三公斤,这些牛毛大多会被阿坝州小金县的商贩收购,然后制成精美的嘉绒地毯。要是当作肉牛出售,按照今年的行情,这样的一头牛能卖到两千五到三千元钱。牛毛有一部分他们会留给自己,纺成线,织成美丽的头帕和腰带。 如何从牛群里分辨出自己的牦牛?依靠牛身上的特殊记号。 很快,那些被牛仔们放倒的牛都被做上了记号。烙铁、锯子、铁丝、布条、钻头都是工具,这些符号大多做在牛角上,也有做在牛耳朵上的。特殊符号五花八门,但是牛主人们心中有数。 “又来一个!”三名牛仔走过来,六只手“挟持”了一头壮硕黑牛。常青快步上前,给黑牛打了一针。后面,扎尔吉轻轻一跃,跳上了石墙,他正准备去给自家的牛犊做记号。 前两天的长途跋涉,对这两个年过四十的老牛仔没有任何影响。 26日,常青和同伴们赶着牛群,踏上。 在六名牛仔的指挥下,上百头“野惯了”的牦牛乖乖地上了。山崎岖,既有倾斜的陡坡,也有上百米高的悬崖峭壁。善于攀爬的牦牛轻车熟,对大山了如指掌的牛仔更是如履平地。山顶上云雾缭绕,牛群不断惊起鸟雀,引得山鹰和大雕来回盘旋。 按照“牛仔速度”,每个牛场间的程在一个小时左右。过了四道牛场,随着海拔逐渐降低,针叶林愈发密集。丛林阴湿,蚂蟥多了起来。对了对付这些“吸血鬼”,扎尔吉每次上山都会带一包盐。他说,盐巴既能喂牦牛,也可以撒在营地四周挡蚂蟥。 26日下午3点,他们到达三道牛场。这里有石头垒的牛棚可以遮风挡雨。牛仔们决定,常青和扎尔吉返回村里,召集人手准备第二天剪牛毛。其余人留在原地照看牛群,计划第二天将牛赶到一道牛场。 告别同伴,两名老牛仔穿过狭长的悬崖小径,快步下山。云雾渐浓,山雨欲来。40多分钟后,他们来到了二道牛场,他们赶的牦牛也一同到达。 斜坡上,二道牛场,高山杜鹃白里透红,硕大的松绒花绽放耀眼。 云雾缥缈处,几匹骏马飘飘飞奔而来,犹如天马行空,二道牛场在云开云合间,宛若仙境。 真牛仔 “和牦牛一样强壮的男子汉!” 真正的挑战,在27日下午到来。 “就那个,那个个大!” “好,不放倒不是男人!” 数十头成年公牛挤在牛栏那头,男人们正在从中挑选对手。这些行话称“牦公子”的公牛体重在一百到两百公斤之间,剽悍野性,力大无穷。牛头上晃动的尖角可达五六十厘米,犹如“刀林”。牛栏的地上青草被踩尽,露出了满地的带有许多棱角的石块,牛仔们在追赶牦牛时容易被绊倒,从而被牛蹄踩踏。 牛仔们就像早已熟知这些,而且对这项挑战感到兴奋。他们面带笑容,冲进牛群“捉拿”牦牛,他们称为“扳牦牛”。一个“扳”字很形象,所有牦牛都是被牛仔“扳”翻在地的。 滚滚沙尘里,石来瞄准了头“黑大个”。只见身体瘦削的他飞奔上去,抱住牛脖子狂奔。牦牛,向牛栏的石墙奔去,眼看人牛就要撞到石墙上,石来双腿离地,蹬在石墙上一阵“飞檐走壁”,终于将牛摁倒。 “呀喝!”大呼如雷,一位大汉双肩发力,牛头被扭向天空,又一头“牦公子”应声而倒。这位大个子牛仔也叫扎尔吉,今天已经战胜了二十多头牛。他全部以一击掀翻公牛,在牛仔心中,他是一个“和牦牛一样强壮的男子汉”。 对牛仔而言,这样的称号是一种荣誉。 看到藏族牛仔的奔放豪情,记者忍不住下到斗牛场,一显身手,在参与“扳”翻两头白色的“牦公子”后,也赢得了牛栏四周的掌声。 26日下午,返回途中的常青和扎尔吉遇到了同为牛仔的木而吉。这位今年四十岁的藏族乡亲正带着几名摄影爱好者攀登二道牛场。 和别的牛仔一样,木而吉从小跟着父亲学放牧。十五岁的时候,他掀翻了第一头牦牛。对他来说,这是一次“礼”。“一个人掀翻成年牦牛,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木而吉说道,“我也成了男子汉,这让我父亲感到自豪。” 曾长期在高山牧场放牦牛的木而吉认为,“和在牛栏里‘摔跤’比起来,在高山剪牛毛更具男儿气概。”他说,在大山上剪牛毛“更艰苦也更”。 每年的五六月间,高山牧场上就会响起铿锵的吆喝。蓝天白云间,牛仔们驱动着上千头牦牛,蹄声如雷,鸟雀惊飞,唯有雄鹰相伴。牛群在宽广牧场上逃散。牛仔骑马或是结队步行,拉开包围圈,将数百头牦牛往围栏里赶。牦牛钻进围栏,便被四面堵住动弹不得。牛仔将牛放倒,随后剪毛。也有的用围栏固定住牛,“站着剪”。 这样的活动一般需要好几天,被剪毛的牦牛可达四五百头。工作完成后,牛仔们会将装满牛毛的麻袋运下山。如果骑马,马匹会驮上牛毛,人再坐到麻袋上。“高山上夕阳西照,坐在‘牛毛垫子’上满载而归,丰收的满足感很强烈。”几年没到过高山牧场的木而吉回忆道,“那样的心情就三个字——‘不摆了’。” 悠远牧歌 这是一个挑战大山的传奇。 “有藏族人生活的地方,就有牦牛奔腾的足迹!”大山之间,他们世代生息繁衍。草场之上,他们驰骋放牧,并肩而眠。 风雪严寒,策马扬鞭。冷雨艳阳,信步山巅。 夹金山牛仔年复一年的生活,就是一首悠远的牧歌。 牛棚里的原始情怀 27日下午一点三十分,一道牛场“斗牛”正紧时,阳光越来越生猛。 高海拔地区的阳光很猛烈,半个小时就让人皮肤发红。和牦牛角力了半天的牛仔们早已汗流浃背,口干舌燥。 “中场休息十分钟,要喝水的喝水,有烟、有糖!”石来一声号令,人们停止了忙碌,在牛圈内外席地而坐,恢复体力。 几名妇女手捧饮料瓶和纸杯,见人就倒水。这是一种硗碛藏胞自制的红梅汁,甘洌微甜。送完水,她们又一手拿烟,一手抓糖,逢人便塞一把。“牧场上什么都是一起分享。”石来说,“每次剪牛毛,乡亲们也是互相帮忙。劳累一天甚至几天,分文不取。这样的传统,已经延续了好多代人。”今天来剪牛毛的五十多名乡亲里,就有一大半是来帮忙的。 放牧是他们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牛群也是当地人财富的象征。在父亲和儿子之间,牲口常被当作遗产传给后人。而放牧也要面对很多风险,辽阔的牧场,庞大的牧群,高山上多变的天气和莫测的自然,都是个人难以独自面对的。牧场成为一个“让人亲密无间的地方”。 老牧民舒朝洋说,在牧场,没有相互依靠,就会一事无成。两天前,这位年过半百的老牛仔和常青等牛仔一起上山赶牛。这样的长途跋涉,对他来说早已成为习惯。 舒朝洋是泽根村常住牧场的牛仔之一。上一次山,他就会在牧场住上一个月,清点牛群,管理牧场。像他这样的“常住型牛仔”在当地还有三四十名。他们几个人一组,轮换着上山照料牧群。一般一个月一换,间隔一到两个月。 每次上山,舒朝洋都要背上足够的食物。大山上遍地的野菜是他们主要的维生素来源。 高山牧场上的天气就像小姑娘的脸,说变就变。莽莽大山里,只有简陋牛棚供牛仔们遮蔽风雨。牛棚结构简单,地基和外墙由石块垒起,地板和屋顶是木板或交错构筑,能睡十多个人。 “白天合力管牛群,晚上并肩卧牛棚”,就是牛仔们的牧场生活。入夜,当严寒大山,头顶着满天繁星,牛仔们围着篝火,把酒言欢。一锅白米饭,几块老腊肉,就着野菜汤和烧酒吃下肚去,再说上几个笑话,谈笑间,疲惫感消失不见。酒足饭饱,一床铺盖或者一件毛毡,陪伴着他们度过高山上的寒冷夜晚。 “女牛仔”的雪山豪情 休息结束,牛栏里又热闹起来。 扎尔吉再显雄威,一头公牛应声而倒。三个藏族妇女奔跑过去,给那头公牛剪毛。 妇女们正忙着,一位老牧民走了上来,手里拿着一袋盐。只见老人将盐袋对准朝天的牛嘴,将一两百克食盐倒了进去。那头牛伸出舌头,将嘴边的盐粒舔了个精光,似乎“很好这一口”。这是偶蹄类动物的一种习性。由于是草食,它们体内的盐分不容易得到补充,故而对到嘴的盐特别“馋”。为此,“给牲口喂盐”也成为牛仔们到牧场的主要原因之一。 看到这头牦牛喜欢,老牧民准备多喂一点,顺带又塞了一块肥猪膘。“好了,别喂了。”正在剪牛毛的肯处笑道,“别把它们胀倒了。”说完,头戴遮阳帽的肯处继续埋头忙碌,细细的汗滴从额头上渗出来,丝毫没有影响她麻利的动作。 肯处是高个子牛仔扎尔吉的妻子。 5月26日,在五道牛场上生活了一个月的肯处随牛群下山。艰苦的牧场生活,让这位耿直淳朴的藏族妇女成了一名“女牛仔”。清秀的肯处身体结实,能够背上二十多公斤的粮食在陡峭山道上攀爬。和男人们一样,她的爬山速度很快,五个多小时就能从山脚走到云雾缭绕的五道牛场。 肯处家的七十多头牦牛就放养在这里。清点和照看自己的牧群是肯处上山的主要工作。此外,她也负责给其他牛仔做饭。这个牛场有四座牛棚,住着彼此熟识的牛仔。带着女性特有的细致,肯处照顾着牛仔们的生活。大山上到处是野菜,还有甘洌清洁的山泉,在肯处的巧手下,这些都变成了牛棚里的佳肴。 有事就清晨六点钟起床,空闲点的时候可以睡到九点,晚黑就吃饭睡觉。和男牛仔一样,肯处的牧场生活就这样周而复始。 查了查相关资料,界的牧场上,女牛仔可谓凤毛麟角。但在地处雅安北部夹金雪山南坡的硗碛藏乡,还有很多妇女和肯处一样,“一半时间都在大山上”,是一群真正的女牛仔。 “我不再放牧,但我永远是牛仔!” 泽根村的两百多户乡亲里,80%以上拥有自己的牧群。在村庄周围,坐落着数千公顷可放牧的草山。乡亲们的牧群就分布其上。在五道牛场,就放养着上千头牦牛。在整个硗碛乡,这个数字是上万头。 在这里,牧场上的古老生活方式一边延续,一边改变。 由于觉得牧场趋于饱和,2005年,少年时代就能掀翻牦牛的木而吉卖掉牛群,从此专心经营起藏家乐。今天,他在山下的某个县城买了一间门面,准备装修了租出去。对两个儿子,木而吉希望他们能够学习一门过硬的技术,找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他们读书上学,没有那么多时间用在牧场上。而且放牧的收入不稳定,受气候和的影响太大。”木而吉说,“还是找份技术工作好些。” 而另一些牛仔,仍然沿袭着牧场生涯。 27日下午三点,最后一头牦牛剪完了毛,跑回牛群。时间大约是五个小时,140多头牦牛终于“一身轻”了。现在,它们正拖着“碎发”一般的皮毛,拥挤在大半个牛栏里。小牛栏也被打开,牛犊们一个接一个跑过去,大叫着寻找母亲。 “开圈了,注意安全!”牛仔们拆掉牛栏的栏杆,迅速闪到一旁,给牛群让道。一头黑色公牛小跑着穿过牛栏杆,整个牛群随之运动起来。起伏的草甸上,牦牛们排成了长200多米的纵队,缓慢而稳健地向山坡走去。看到它们,正在草场上优哉的黄牛赶紧闪到一边,似乎知道这些长毛亲戚很“歪”。牦牛们会这样一上行,缓慢返回高山之巅的五道牛场。 常青的十多头牦牛也在其中。明年的这个时候,它们会再次和主人相见。 两个扎尔吉的牧群还在山上。再过几天,也就是在6月初,牛仔将在高山牧场给它们剪毛、打记号、喂盐巴、吃猪膘。 牛仔们说,自己打心眼里热爱这些大山,热爱这些牧场。当“牛仔”的日子,让他们觉得很开心。 对牧场,放了三十多年牛的木而吉仍充满了感情。尽管不放牛了,但只要乡亲找他帮忙剪牛毛,木而吉总是乐于参加。“我已不再是牧民,但我永远是牛仔。”木而吉笑道。 对“牛仔”这种生活方式,村主任石来觉得,它可以在新时期有新发展。这位老练的资深牛仔表示,地方旅游发展起来了,可以依托剪牦牛毛活动办“高山牦牛节”,让这种古老生活方式转变成一种新的旅游资源,为牧场和乡亲带来新的收益。 牧歌散尽,舞会终了,欢快的节日在夕阳的映照下降下帷幕,期待明年,又会有一场盛大的Party等着勤劳的硗碛藏族牛仔们。 远处,牦牛群已经钻进了丛林。泽根村的牛仔们也好工具,陆续下山。 阳光洒满一道牛场,远处山花烂漫。 记者 李国斌 陆睿 题图高华康摄(责任编辑:admin) |